爱康慧
文章导航:
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2020-03-24


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立法工作

    要加大全国及地方人大的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立法、执法力度,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以切实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和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如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做法,在原有法律、法规得以认真贯彻执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如《残疾人保险法》、《残疾人福利法》等一系列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开展的法律、法规。进而,从法律的角度,促进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开展,使残疾人的权益和社区康复事业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社区康复队伍的建设

    初建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康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康复知识和技能,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康复医务人员,大部分社区康复人员由其他专业医务人员兼职,康复概念模糊,专业水平有限,而一般志愿者只能做些辅助性工作。因此,目前社区康复工作要尽快提高质量,必须依靠专业程度较高的资源

中心作指导,要充分发挥康复中心、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技术优势,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接受转诊,同时,担负开发和推广社区康复适用技术。进行社区全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康复技术骨干和社区康复治疗师,举办各种层次的培训班(普及班和提高班),使康复技术骨干能在短期内脱颖而出,尽快发挥作用。

    (三)建立社会化的筹资机制

    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根本保证。社会化的筹资机制和渠道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1.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投入  政府康复经费的投入要有重点、有倾斜,既重点投向基层社区,多向贫困地区倾斜,这是由于我国的客观条件决定的。要保障社区康复人员的劳动报酬,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社区内资源的共享共建  可以依托社区服务的现有机构,以及社区内物业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现有的基础设施。

    3.面向全社会的助残慈善募捐  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当中。

    4.有偿服务模式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或地区,可以适当考虑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进行必要的补偿性收费,社区康复有偿服务的模式已经有报道。

    (四)社区康复应与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并注重实效

    社区康复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对社区康复的重要政策支持。因此,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是社区康复的主要依托,应与社区的有关服务相结合,卫生、民政、残联、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以解决社区康复中的教育、社会、职业康复等问题,才能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社区康复要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特别是要注意把社区康复引入家庭。社区康复部门设置不应拘泥于形式,不少社区虽然挂了牌子、设置了一间房,购置了康复器材,拥有表面上的配置,但却常年空置,这样既浪费场地、财力,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社区康复开展的如何,不在于是否有康复设备和牌子,而是应该看是否具有以下内容,如:社区康复工作制度与职责是否健全及落实到位,是否开展了残疾预防,是否进行社区概况调查及社区残疾普查工作,有无相应的康复计划,医疗康复系统是否完善,有无特殊教育系统和开展社会康复,有无康复人员培训计划等。

    (五)因地制宜,实施长期的社区康复项目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山东省滕州市实施的19962000年残疾儿童社区康复合作项目,爱德基金会在江苏省郴州市和山东省郯城县开展的小儿麻痹社区康复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委托非政府组织或其他专业团体,依托当地资源和支持系统开展长期社区康复项目,可以有效地避免社区康复“因领导而异”的局面,促进社区康复的稳定、持续发展。社区康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调查、计划、监测和评估工作。

    (六)加大对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投入,在欠发达农村社区启动社区康复项目

    1.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专项经费投入

    2.要制定有关部门社区康复的优惠政策,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要向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重点倾斜。

    3.要开展贫困农村地区的社区康复试点工作。

    4.要立足当地条件,开辟多层面的服务形式,拓宽服务渠道,使残疾人得到最大可能、最好效果的康复。

    社区康复的发展几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在制定社区康复发展战略时,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正视眼前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遵循灵活、务实、支持、协作的原则,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热点推荐
专家观点
口罩...
口罩分为医用口罩和非医用口罩、(及最新确定的)民用卫生口罩。目前,我国口罩标准主要规范了民用防护和医用防护两大领域。民用防护型口罩标准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主要适用于颗粒物防护,在本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复工复产大量使用的阻隔型口罩(平面型口罩为主)无法满足上述两个标准要求。医用领域标准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主要适用于医疗机构场所。但是,根据口罩使用场景及使用人群,普通群众使用的卫生(阻隔型)口罩没有合适标准。为更好满足疫情期间群众对卫生口罩的迫切需求,便于生产/转产口罩的企业采标应用,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便于市场监管,中产协第一时间研究、部署,成立工作组对相关标准和市场进行了论证研究,并紧急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简称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的立项申请。3月11日,中产协正式发布T/CNITA 09104—2020《民用卫生口罩》标准。
谷医生专家2020-06-03
正确佩戴口罩...
      先来了解一下口罩。不管是一次性口罩还是其他口罩,都是有正反面的,就一次性口罩来说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朝外,其中内有鼻夹金属条,一次性口罩的反面颜色比较浅,反面朝内。也就是说颜色浅的一面,紧贴我们的脸部,另外还需注意有金属条的一端是口罩的上方,不要戴颠倒了。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两面,上方下方后,离口罩的正确戴法就不远了。把手洗干净,确保口罩颜色浅的一面朝内,有金属条的一端朝上,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最重要的一步需要用双手紧压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皱褶,更好覆盖鼻子,嘴巴。 
陈翔主任医师2020-06-29

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医师入驻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爱康慧 苏ICP备18059135号-1 24小时客服热线:400-007-0017